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 工作室教学资源 > 详情

20201230(纪中袁海锋)《登泰山记》教学设计

2021-04-04 11:09:36 浏览次数:2146

《登泰山记》教学设计

袁海锋

教学目标:

1、了解姚鼐生平,理解姚鼐写作动机与意图;

    2、学生借助课下注释,解决重点虚实词,理解大意,做到大致翻译;

3、引导学生感知文学写作中叙事、描写背后的言外之意,特别是景色描写中情景关系;

4、理解姚鼐在《登泰山记》中表达的内心情绪。

教学重难点:

1、引导学生感知文学写作中叙事、描写背后的言外之意,特别是景色描写中情景关系;

2、理解姚鼐在《登泰山记》中表达的内心情绪。

 

教学过程:

引入:最近全国正在经历大寒潮,中山气温骤降,从关心天气引入到《登泰山记》。

1、询问阅读感觉,并以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的阅读感对比,引出二者“浓茶”与“蒸馏水”,提出“就这样”“没意思”的阅读假象,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?

2、询问学生为什么读不懂,引出《登泰山记》“冷淡”的文风和缺失的背景资料,为学生提供“知人论世”的背景支架:

    《四库全书》全称《钦定四库全书》,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。在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,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、学者编撰,3800多人抄写,耗时十三年编成,乾隆四十七年(1782年)初稿完成,乾隆五十七年(1792年)全部完成。分经、史、子、集四部,故名"四库"。据文津阁藏本,共收录3462种图书,共计79338卷(相当于《永乐大典》的3.5倍 ),36000余册,约八亿字 。《四库全书》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,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一次最系统、最全面的总结,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。

追问学生:如果是你,被任命为纂修官,参与这项文化工程,会有怎样感受?

学生答案:自豪、荣幸、与有荣焉……

姚鼐(1732年-1815年),字姬传,室名惜抱轩,世称惜抱先生、姚惜抱,安庆府桐城(今安徽桐城市)人。清代著名散文家,与方苞、刘大櫆并称为“桐城派三祖”。乾隆三十八年(1773年)入《四库全书》馆充纂修官,乾隆三十九年(1774年)秋辞官。

追问学生:姚鼐的“病”是真的吗?

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写作时间,与姚鼐登泰山的行迹,找出其中隐衷。

士处世难矣群所退而独进,其进罪也;群所进而独退,其退亦罪也。天地万物之变,人世夷险、曲直、好恶之情态,工文章者,必抉摘发露至尽。人匿其情久矣,而或宣之,宜有见恶者矣,况又加之以名称耶?

——姚鼐《赠程鱼门序》

纂修者竞尚新奇,厌薄宋、元以来儒者,以为空疏,掊击讪笑之不遗余力。先生往复辨论,诸公虽无以难,而莫能助也。将归,大兴翁覃溪学士为叙送之,亦知先生不再出矣。

——姚莹《朝议大夫惜抱轩先生行状》

引导学生明确,姚鼐辞官离京的无奈与自持。

追问学生:这篇课文,教材说是什么文体?(学生明确:游记)有什么特点?(学生明确:游踪、移步换景)

追问学生:这篇所谓游记,真正写登山的部分有多少?

学生聚焦第二段“余始循以入,道少半,越中岭,复循西谷,遂至其巅”,学生数,共19字。

追问学生:第二段开头写什么?引导学生聚焦“自京师乘风雪,历齐河、长清,穿泰山西北谷,越长城之限,至于泰安”句,并齐读。

追问学生:姚鼐除了告诉我们离京时间,他还想告诉我们什么?

学生明确:来泰安的路途曲折、艰难。

追问学生:姚鼐离京的心情怎样?(结合陶渊明理解,注意二者不同)

学生明确:开心、自由、有点舍不得、心中游移……

追问学生:姚鼐为什么写泰安一路情境?

引导学生理解叙事背后的抒情成分,理解姚鼐辞官南行的曲折艰难。

回到“登山”部分,齐读登山19字,明确作者“中途易辙”。

教师追问:姚鼐为什么从中谷转向西谷,还要“越中岭”这样费力?

给学生句式支架:姚鼐之所以“中途易辙”,不是因为……而是因为……

引导学生阅读文本“古时登山,循东谷入,道有天门。东谷者,古谓之天门溪水,余所不至也。今所经中岭及山巅,崖限当道者,世皆谓之天门云”,作者不写西谷,而写东谷、中谷,明确姚鼐“中途易辙”不是因为西谷有什么,而是因为东谷、中谷有什么。

学生默读此部分,寻找东谷、中谷共同的东西——“天门”,追问学生:姚鼐为什么避开“天门”,引导学生理解“天门”与姚鼐离京之间的内在关系。同时回到第一段,解决此段最高峰为玉皇顶而非日观峰的原因。并追问学生姚鼐为什么回避这些?(回避是因为在意,在意是因为没有完全放下)

第一部分小结:通过阅读第二段的几句话,结合姚鼐身世,我们大致了解姚鼐登泰山的心境,也知道一个从顶峰下来的人,是不需要在意等的过程。那他为什么选择在除夕这一天登山,又看到了什么呢?

引出“峰巅五景”

第一景  苍山负雪,明烛天南

第二景  东峰云中如樗蒲

第三景  西峰驳色皆若偻

第四景  古石刻皆漫失

第五景  泰山石多平方少圜,松生石罅寒雪中

引入情景关系,景中藏情,景中含情。

引导学生欣赏“半山居雾若带然”,嵌套的比喻节理:外层把雾比作腰带,深层也就把泰山比作人,“苍山负雪,明烛天南”等便有了人格化的气质。追问学生哪一景最好理解,学生讨论明确。

“西峰驳色皆若偻”,不论顺逆,仕途之中的士人都是卑躬屈膝;

“东峰云中如樗蒲”所谓平步青云,不过是仕途之上的游戏玩具;

“古石刻皆漫失”功名事迹都会漫灭不见。

这些都是功名拘泥人心。

教师追问:姚鼐想怎样活着呢?

“泰山石多平方少圜,松生石罅寒雪中”像泰山石一样平方而不圆滑,像泰山松一样孤傲而不盲从;

“苍山负雪,明烛天南”,要像泰山一样伟岸高绝,烛照一方。

教师追问:姚鼐是在什么时候看到这些景象?(除夕)

引导学生理解“除夕”隐喻意味:除旧布新。

第二部分小结:姚鼐“中途易辙”是要放弃一些东西,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,他要在人生的中点,重新估测人生的“泰山”,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姿态!

教师追问:大家觉得姚鼐写的好不好?(好)既然这么好,他为什么不明明白白说出来呢?

学生讨论:毕竟是乾隆皇帝的工作,政治风气太紧,“文字狱”太重,不敢说!

教师追问:同样是从朝里出来的,李白说了吗?由此还能看出些什么原因来?

学生明确:李白是被赶出来的,不好意思,要找面子;姚鼐是自己辞职,登泰山主要是解决自己的问题,他不屑于向世界宣告。

教师追问:到现在,大家读懂些没有?(懂些了)

《登泰山记》是篇人生的大书,要常长读,才能常新!希望大家越来越明白姚鼐,越明白人生!下课!


  • 地址

    中山市博爱六路12号

  • 技术支持

    广州昊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

  • 工作反馈电话

    400-998-9352